與電影的兜兜轉(zhuǎn)轉(zhuǎn)

發(fā)表于 討論求助 2023-05-10 14:56:27


我出生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電影的黃金年代。

?

那時候西方出現(xiàn)了《阿甘正傳》、《低俗小說》、《辛德勒的名單》、《這個殺手不太冷》、《肖申克的救贖》等等名垂影史的影片, 中國也在這時候拍出了《霸王別姬》、《活著》、《陽光燦爛的日子》、《藍風箏》、《重慶森林》…… 這些影片所達成的藝術(shù)高度,至今鮮有后來者能夠超越。

?

1991年,李安拍了他的第一部電影——《推手》,家庭三部曲的后兩部——《喜宴》和《飲食男女》也相繼于1993年和1994年問世。



90年代初西方的偉大影片舉例

?

90年代初大陸的偉大影片舉例




雖生在這樣一個富饒的年代,我成長的過程卻相當貧瘠,相比于同齡人,我接觸電影算非常晚了。

?

記憶里對電影的第一印象來自CCTV6,大概在小學一二年級的時候。

?

那天我走到客廳,電視里有一匹馬馳騁在草原上,我問爸媽:“你們看什么呢?”


我爸指著電視說:“電影?!?/span>


滿屏都是綠色,唯獨棕色的馬和騎馬的人占了畫面很小的比例,像一顆豆子在綠色的絲綢上滾動。很久之后我才知道這種鏡頭叫大全景。


當時這個畫面讓我有一種不同于平時看電視的感覺,現(xiàn)在想來是寬銀幕效果帶給視覺的延展性是1.33畫幅的電視劇所不能給予的。


我很好奇地又問我爸:“為什么電視上下有兩條黑邊呀?”(由于那時候的電視都是4:3的縱橫比,所以寬銀幕的電影在電視上放映會在上下邊緣產(chǎn)生兩條黑邊)


不記得我爸怎么回答了,總之自那以后我對電影的認識就是:上下帶兩條黑邊。

?




雖然我小學時期生活在大都市北京,但我們并不是一個都市化的家庭,這表現(xiàn)在:大都市人該有的娛樂方式我們都沒有,包括看電影。我媽媽似乎至今都沒有真正買票走進過電影院。

?

我第一次進電影院,是小學應(yīng)教育局的號召統(tǒng)一組織我們接受“電影教育”。我記得很清楚,小學總共去過兩次,一次是看《媽媽再愛我一次》,另一次是陳凱歌的《和你在一起》,都在崇文區(qū)花市電影院。


老電影院

?

那是一個禮堂式的老影院,單雙號要分別從兩側(cè)進入,坐在屁股下面是硬邦邦的木質(zhì)折疊椅。印象中那塊銀幕很大,而且離第一排座椅非常近,如果像我一樣坐在靠前的位置,需要把頭仰得高高的才能看全,那感覺就是一個巨大的影像世界從上方籠罩下來,把你吸進去。

?

至今,我去電影院看2D電影還是會選擇靠前的位置,追求沉浸感。

?

去過電影院以后我對電影的認識變成了:屏幕大、大家一起看,同場觀眾對于情節(jié)的反應(yīng)可以被感知到。

?



真正有意識地去看電影從高中才開始,動機始于假期的百無聊賴,也得益于互聯(lián)網(wǎng)的快速發(fā)展讓我們可以足不出戶看電影。


如今看電影越來越便捷?


炎熱的夏天,擺上一盤水果,把腳翹在桌子上,打開迅雷影視的電影推薦界面,在一大堆陌生的電影里面選擇一個評分差不多的就交代兩個小時。

?

主動觀影最初的樂趣就在于去另外一個世界玩一玩。

?

這時候我對電影的認識逐漸轉(zhuǎn)變成了:短。它不像電視劇一樣啰嗦,看完也不需要好幾天,只要兩個小時就能清楚地講完一個故事。

?

那時候看電影比現(xiàn)在舒爽很多,因為空白。放眼望去的電影都是陌生的,你不知道哪個好,哪個不好,也感受不到電影質(zhì)量的些微差異。未經(jīng)電影洗禮過的認知像一個初入窯子的處男,每一位小姐姐都是可以的。

?

現(xiàn)在要想好好看一部電影,僅選片就要費一番功夫。經(jīng)典電影已經(jīng)收入囊中,新電影中的優(yōu)秀之作也基本都在第一時間看了,要想再找出一部能讓自己心甘情愿交代兩個小時的電影并非易事。

?

我把觀影的第一個階段叫做:放縱。這個階段的重點就在于放任自己走入導演營造的另外一個世界去感受一個故事,故事完了,觀影也就完了,你不用去回想,大步回到自己的世界就好。


第二個階段是較真,到了這個時候你發(fā)現(xiàn)自己沒有辦法好好看完一部電影,觀影的過程中腦子時不時地會依據(jù)以往的觀影經(jīng)驗評論本場電影或者猜測編劇套路。


對于一些影視從業(yè)者來說,他們中很多人到了第三個階段:分析,從專業(yè)的角度來給眼前這部電影挑刺,或者揣摩創(chuàng)作意圖。

?

我慶幸自己能基本停留在第一階段,觀影樂趣最多的階段。這種樂趣讓我在大學時期看電影達到了如癡如醉的程度,基本上每天至少要看一部,很多時候是兩三部。

?

最開始只是觀影的數(shù)量快速增長,像賽跑一樣,要趕快增加自己在豆瓣電影的“已看”數(shù)目,但質(zhì)量始終不高,對電影的理解較高中時期并無太大差異。

?

生命中很多后來想起覺得意義重大的時間點,在當時都只是不經(jīng)意地發(fā)生著。我對電影的認知實現(xiàn)大跨越是在2013年,大三的時候。

?


那年初,李安憑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二度拿下奧斯卡最佳導演獎,一時間國內(nèi)媒體爭相報道,出版社趕忙再版了他的傳記《十年一覺電影夢》,但因為銷量太大,依舊供不應(yīng)求。

?

我3月在亞馬遜下單,拿到書已經(jīng)是5月了。懷著朝圣一樣的心情,我小心翼翼地把外面的塑料薄膜拆開,專門洗了手才翻開這本“”。


?


書的內(nèi)容現(xiàn)在記得并不詳盡,只是知道李安對于電影有一種宿命感,除了拍電影,他在其他方面并不在行。他的心中住著一位電影之神,這位神靈指引著他不斷拍下去。

?

看這本書之前我并沒有把李安的全部電影都看一遍,對于家庭三部曲也只是聽說過??催^書之后,本著對創(chuàng)作背景和意圖已有的了解,我找出他的三部曲窩在狹小的寢室看了起來。

?

《飲食男女》是在晚上看的,當時宿舍里只有我自己,我沒有開燈,就讓電腦屏幕里的世界成為房間里唯一的光源照在我臉上。

?


影片很平和,生活化,不過是一大家子人稀松平常的故事,但是結(jié)束之后卻有種東西緊緊抓著你。是隱藏在生活背后的戲劇化沖突,是開頭部分和結(jié)局完全的逆轉(zhuǎn),是影像帶來的呼之欲出的人性欲望,是食色的真諦。

?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這句話此后一直是我在各種社交平臺上的簽名。直到最近出于對女人更多的了解,才改成了“飲食男,女之大欲存焉?!?/span>

?

總之,這部影片開啟了我對于電影新的認識,也讓我成了李安的死忠粉。2016年《比利林恩的中場戰(zhàn)事》上映之后,為了看李安首次實現(xiàn)的4K 120幀版本,我專門飛到北京一趟,回來之后別人問我有什么不一樣,我卻什么都說不出來。

?

想必是我最貴的一張電影票了


對電影的執(zhí)著也從那時候開始。2013年選擇實習機會毅然決然去了劇組,畢業(yè)之后也選擇了電影行業(yè)的相關(guān)公司,最后又冒出了去美國學習電影的想法。

?

留學沒成,2016年回到成都創(chuàng)業(yè),最開始依舊抱著從事影片制作的想法,后來為了生存,公司業(yè)務(wù)更偏向于傳統(tǒng)公關(guān),離電影越來越遠。

?

但有些東西真的是宿命。

?

雖然我現(xiàn)在沒能從事影視行業(yè),要自己拍電影的想法也逐漸沒有了,但是我和電影卻在因緣巧合之下通過一種新的方式連接起來。

?

也是在2016年回到成都沒多久,我們團隊正在探索公益運營的新思路,每天讀著各式各樣公益相關(guān)的書籍,同時籌備自己做一些公益項目的時候,上海那邊給視力障礙人群在電影院放電影的新聞進入了我們的視野。

?

視力障礙人群因為客觀條件而沒有辦法像健全人一樣欣賞影視作品,所以他們接受外界信息的方式少了電影這一條。但是電影在今天社會越來越重要,不僅藝術(shù)價值提升,同時一定程度上也成了生活必需品,承擔起一部分教育、娛樂、提升、社交以及拓展談資的功用。

?

所以,如果能讓視力障礙人士像健全人一樣欣賞電影,那么這件事情對于他們來說想必是意義重大的。秉著這樣的想法,我們做了青芒無障礙影院。


?在成都市特殊教育學校放映


專業(yè)主持人現(xiàn)場解說(該場為首次影院放映)


放映形式上我們找專業(yè)的播音員、主持人在電影放映過程中對影片畫面進行解說,從而達到幫助視力障礙者了解劇情的效果。放映范圍我們最開始固定在成都市特殊教育學校,每月一次,后來我們又帶著學校的孩子們?nèi)チ苏嬲碾娪霸骸,F(xiàn)在,這個公益活動已經(jīng)不僅局限于學校,同樣面對社會盲人放映,地理范圍也不局限在成都,開始往其他城市拓展。


在西安的放映場次


到今年6月21號,青芒影院就滿兩周年了,最近也迎來了密集的放映,半個多月的時間我們在成都和西安兩地放映了4場。

?

浸泡在這個工作中,又臨近一個總結(jié)的時間點,我最近常想:這個公益活動背后的本質(zhì)邏輯是什么?兩年來,支撐我們堅持下來的是什么?

?

前段時間從西安放映回來之后,我在基金會的公眾號寫了一篇總結(jié)文,涉及到這個問題。那篇文提到:幸運的,是這世界上剛好有人需要你。(兒童節(jié),給你聽最動人的《成都》)點擊前往



?

我并不覺得這世界上有誰比誰高尚,或者公益的就一定比商業(yè)的要更令人欽佩,所有事情的本質(zhì)都是需求與供給之間的平衡,只是有些事情從社會大眾的視角看起來剛好解決了某些社會問題,然后被稱之為公益。

?

拿我來說,我是幸運的,因為有一群人需要我們放映無障礙電影給他們,但同時我也需要他們。

?

做這件事情一來是視力障礙人士面臨的現(xiàn)狀讓我這個喜歡電影的人潛意識里感覺不爽,于是我產(chǎn)生了要改變這種現(xiàn)狀到自己更容易接受的樣子這種心理需求,然后我們做了“青芒影院”項目來滿足這種需求。

?

另一方面,我有一種繼續(xù)與電影產(chǎn)生連結(jié)的需求,這件事情在我與電影要漸行漸遠的時候剛好出現(xiàn),來滿足我這種需求,創(chuàng)作的需求可以通過撰寫無障礙解說臺本、探索一種新的電影形式來實現(xiàn)。

?

第三,每個人在付出的時候都在渴望著回報,這回報不一定是物質(zhì)上的,更多時候是精神上的,只是有時候太隱晦連自己都沒有察覺,但是當回報來的時候,就會有一種滿足感,那感覺就是需求被滿足了。

?

所以不是誰幫助誰,誰該感謝誰的問題,而是我很幸運地遇上青芒影院,參與到這個項目的每個人,都很幸運的被其他人需要著。正如我之前寫的:

?

解說老師們是幸運的,他們的專業(yè)能力剛好被渴望電影的視力障礙人士所需要。

?

這些視力障礙人士同樣是幸運的,這世界上有一群聲音好聽的人,剛好能在為他們解說電影這件事中獲得快樂。

?

我們作為活動組織者也是幸運的,有這樣兩個群體需要我們把他們連接在一起。

?

每個人的需求在一個活動中連結(jié)在一起,大家給予的同時又都能獲得自己需要的東西,從而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huán),這是我們新公益理念背后的邏輯。


很多事情背后的邏輯都是需求的被滿足,所以這些事情就不再美好嗎?就要被看作是交換嗎?

?

當然不是,如果這世界上的需求都能找到剛好滿足它們的地方,那所有的問題都迎刃而解,而且是良性的,這難道不美好嗎?

?

眼下青芒影院即將做滿兩年了,各方面的進展都很順利,項目拓展也到了一個爆發(fā)期,很多其他省市期望加入進來。未來我們會把這個項目持續(xù)運作下去,從我個人的私心上講也是保持我和電影的關(guān)系。

?



最后,送上一個兩周年的紀念視頻。里面有我們對成都市特殊教育學校學生們的采訪,有他們對于電影的理解。



青芒影院兩周年紀念





發(fā)表
26906人 簽到看排名